“首个吃辣条的人找到了”话题近期登上热搜,也让辣条这个国民零食再度成为网友讨论热点,从5毛钱的小零食发展为百亿产业。数据显示,全国辣条年产值已达600多亿元。智研咨询《2020—2026年中国辣条产业发展态势及投资盈利分析报告》称,预计到2026年,中国辣条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49亿元。伴随着零食市场的激烈竞争,辣味休闲食品产业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小零食按下“加速键”
1998年,三位湖南平江人发明了辣条,当初几毛钱的小零食辣条,如今已发展成为数百亿元的大产业,其中还跑出了上市企业。2022年12月,“辣条第一股”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登陆港股。
据了解,辣条是一种调味面制食品,通常以小麦粉或其他谷物、豆类为主要原料,是休闲食品中的头号“网红”。按口味分,休闲食品可分为辣味休闲食品和非辣味休闲食品两大类,辣味休闲食品是指原材料中包含一种或多种辣味调料的休闲食品,非辣味休闲食品是指原材料中不含辣味调料的休闲食品。
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人均食品支出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消费场景日益丰富、创新产品不断涌现、零售渠道不断改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休闲食品市场持续增长。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2800多家辣条相关企业,辣条相关专利申请有370项。所有辣条相关专利申请中,150余项为发明专利、130余项为实用新型专利、70余项为外观专利。目前,共有160余项辣条相关专利获得授权。
鲸参谋电商数据平台统计显示,2022年全年度辣条商品的销售量近1600万件,总销售额将近2.7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辣味在我国饮食习惯中历史悠久,随着近年来辣味休闲食品行业的发展,众多食品生厂商持续开发新型辣味休闲食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偏好,推动了辣味休闲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产品向健康化转型升级
辣条产品的诞生时间并不长,一开始的目标人群以学生群体为主。在行业初创期,因生产门槛较低、经营不规范、没有统一标准和粗放化管理等问题,辣条一度被贴上“垃圾食品”“不健康”的负面标签。
但在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中,辣条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小时候零食不多,也没有垃圾食品的概念,我妈还会经常给我买辣条回家吃。”一位90后消费者说。
业内人士认为,辣条的消费群体对重口味有偏爱,且年轻消费群体也有“朋克式”养生的生活方式,长期来看,辣条企业还需要在产品健康化上找到新的突破点。
经过从业人员和地方监管部门不断努力,推动辣条行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为了摆脱负面标签,包括卫龙在内的很多辣条企业开始在产品、包装等方面下手升级。去年10月,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牵头,相关辣条企业和协会参与制定的辣条领域的首份行业标准《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QB/T 5729-2022)正式发布,该行业标准除了按照食品安全相关指标外,还对“减油、减盐”做出明确要求,期望破解辣条长期以来“高油、高盐、高添加”的制作工艺和形象。
此外,辣条产品的单一性也成为该品类的另一缺点。辣条行业虽然品牌不少,但各家的主推产品多为相似的面筋等辣条产品。广科咨询首席咨询师沈萌表示,辣条作为单一零食,品类上鲜有创新突破,缺乏更多变化的空间吸引年轻消费者,之前市场增速就已开始放缓,销量缩减也是必然结果。
瞄准年轻市场,辣条企业各出奇招。卫龙曾抓住“苹果风”的大热,将自己的食品官网拟照苹果产品官网进行运营,还与《王者荣耀》跨界合作攻占游戏迷们的视野。麻辣王子则通过举办国际麻辣王争霸赛,打造国内辣条专业班、辣条博物馆等跟年轻消费者互动,让辣条频频“出圈”。平江食品行业协会与麻辣王子联合打造的辣条博物馆呈现了辣条的起源与发展、原料、工艺、检测等系列流程,成为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
撕掉低端标签,辣条成功逆袭成为休闲零食中的“头号”网红,并“出海”成为海外消费者的新宠。
产业持续发展向好
未来,辣味休闲食品生产企业将在产品健康化、品质化、高端化等方向展开新一轮竞争。
以现代和传统渠道为代表的线下销售渠道的完善,尤其是线下销售渠道向低线城市的进一步下沉,提升了辣味休闲食品的可触达性。此外,由于年轻消费者在线购物需求的增加,在线渠道蓬勃发展。零售渠道的完善促进了消费者消费频次的提升,逐渐释放了低线城市的市场潜质。
目前,辣味休闲食品已经开发了包括甜辣、酸辣在内的多种新辣味口味,以满足更广泛的消费者需求,进而推动行业的发展。另外,在辣味休闲食品行业内出现了若干有潜质的细分市场,例如海带、魔芋等辣味休闲蔬菜制品。其中,魔芋制品本身因具备高膳食纤维、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健康属性,备受消费者青睐。
业内人士表示,辣味休闲食品行业日益规范,相关企业也在不断增多,消费群体逐渐扩大,产品结构也将有所转变。辣味休闲食品将逐渐朝着高端化、多样化发展。辣味休闲食品生产企业自动化水平将不断提高,营销推广方式逐渐多种多样。从长远来看,品牌企业应考虑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在产品健康化上下功夫,持续找到新的突破点,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